top of page
Bkg_brokenheart_edited.jpg

​認識情緒病

​認識情緒病

認識情緒病

據近年的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每五個人中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經歷不同程度的情緒病的困擾。情緒病的成因有多項因素,包括生理(例如:腦分泌失調)、心理(例如:思考方式)、環境(例如:壓力)等,將情緒病歸咎為單一成因是一個大大的誤解(例如:抑鬱症是因爲性格悲觀),這種想法亦否定了情緒病也是一種疾病,就如身體其他的疾病一樣,需要得到適切的醫治。即使是同一個病,每個個案的成因也不一樣,而視乎症狀、程度、病史等因素,治療也有多種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藥物配合心理治療、或其它新型療法(例如:腦磁激治療),需交由精神科醫生按病情作出最專業的判斷。

然而,有些患者對情緒病認識不足,會誤將身體出現的一些症狀(例如:頭痛、失眠、心悸等)當作是身體出現問題,亦有些患者對精神病畏疾忌醫,害怕被標籤或污名化,因而延誤了治療。如果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情緒病的症狀,首先要明白到情緒病並不是單純的情緒波動,亦不是個人性格有缺陷,就如其他身體的病一樣,需要儘快找醫生診斷並進行適當的治療,使病情可受控、甚至康復,重拾正常的生活。

是項研究旨在及早在社會大衆中找到在疫情間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狀的人士,並為部分人士提供一個有導師全程導引的網上心理治療,以測試此網上治療的成效,期望日後可以將治療開放給公衆,並廣泛應用於所有受輕微至中度抑鬱或焦慮症狀困擾的人士。

Bkg_cupwindow.jpg

​​疫症與情緒的關係

​​疫症與情緒的關係

過去關於傳染病的研究顯示,傳染病爆發對於感染患者及照顧患者的醫療人員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研究指出17年前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侯群(SARS)爆發與SARS倖存者(1)、醫護人員(2)、曾在隔離營中的人(3)、以及公眾的焦慮症、抑鬱症和與創傷後壓力後遺症(PTSD)相關的發病率增加相關,這不但造成長期的生產力損失,更增加長遠的醫療系統負擔。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自2020年年初在全球大流行,當中受感染及死亡人數均遠高於17年前的SARS。鑑於這種冠狀病毒病傳播率特別高,而暫時尚未出現有效的疫苗,爲了防範病毒散播,各國所實施的防控措施規模實為空前的(包括居家令、限聚令、出入境管制等等),這些大規模的疫情防控措施已經嚴重影響並改變了市民的工作、讀書、社交活動及家庭生活(4),隨之以來亦可能會出現深層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調整,這些改變對倖存者、醫護人員和普通民眾的精神狀況可能會帶來持久而負面的影響。儘管一些早期估計數字顯示大多數2019冠冠狀病毒病的倖存者未患有精神疾病(5),而橫向研究尚未發現一般大衆的精神病發病率急劇增加(6),但有多達一半的醫護人員出現抑鬱症狀(7)。

尤其讓人擔心的是,早前為了減少醫院交叉感染的風險,香港的非緊急精神科診所服務曾被延後多時,這對於需要及時得到治療的病人情況亦可能帶來負面後果。由此可見,我們迫切需要評估此次大流行對倖存於COVID-19感染者、醫護人員、接受過隔離的人士以及社會大衆的精神病發病率、醫療需求及醫療成本的影響。同時,此次研究亦會對網上心理治療對於減少情緒困擾、改善心理健康、和降低醫療成本等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檢驗。

疫症與情緒的關係
Bkg_joy.jpg

​疫症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疫症下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 自訂日程,維持規律生活和作息

  • 透過視像程式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絡

  • 保持恆常運動,參與網上運動班,或在家鍛煉體能

  • 如出現焦慮情緒,可減少接收關於疫情的新聞和訊息

  • 睡前一小時減少接觸手機或電腦

  • 睡前可做一些拉筋或放鬆身體的練習

  • 每天花大約5-15分鐘練習靜觀(可選用相關的手機程式)

  • 建立工作以外可在家進行的興趣,例如拼拼圖、繪畫等

  • 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有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協助

保持身心健康
bottom of page